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一系列新规,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几个主要的新规内容:
1. 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倾斜:
针对儿科医务人员的激励措施,包括绩效工资向儿科倾斜,以及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儿科医师在职称晋升和主治医师岗位聘用中给予适当倾斜。
2. 检验结果互认机制:
国家卫健委明确规定了六种情况下检查检验结果将不被互认,患者需要进行重新检查。这包括医疗机构转诊时未提供完整的检查资料、在不同机构之间进行转院时、境外就诊后回国检查等。
3. 食品新规:
国家卫生健康委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新规明确,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4. 生育支持措施:
国家卫健委决定组织开展2025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揭榜攻关活动,旨在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加强中长期政策储备。
5. 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
国家卫健委发布新规,允许符合条件的医师增加注册精神卫生专业执业范围,以加强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医师队伍建设。
6. 医疗机构临床研究管理: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管理办法》,旨在规范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合规性。
7. 医务人员行为规范: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明确禁止医务人员在互联网上进行九类负面行为,包括发布虚假错误的健康科普信息、变相发布广告类信息等。
这些新规的出台,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规范医疗行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公众健康。亲爱的朋友们,最近咱们国家的卫健委可是出了个大新闻,这不,新规来了,咱们在超市里买的东西上可要大变样啦!你有没有发现,每次逛超市,那些食品包装上的总是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候还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别急,今天我就来给你详细说说这个新规,让你下次购物时,轻松成为“达人”!
新规来了,更透明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个新规的全称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通则》(GB 7718-2025)和《预包装食品营养通则》(GB 28050-2025)。简单来说,就是以后咱们买的东西,上得写得更清楚、更规范了。
比如说,那些“不添加”、“零添加”的词汇,以后可就不能随便用了。为什么?因为有些商家就是利用消费者对“天然”、“无添加”的误解,来吸引顾客。但实际上,很多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所以,新规一出,就是要让消费者看清真相,不再被误导。
定量标示,一目了然

除了禁止使用误导性用语,新规还强化了定量标示的要求。也就是说,那些食品上提到的配料或成分,得明确标出含量。这样一来,咱们在买食品的时候,就能清楚地知道,这个食品里有多少糖、多少盐、多少添加剂,再也不用担心“隐形”的糖和盐了。
而且,新规还推出了数字,你只需要用手机扫描食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查看食品的详细信息,包括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等。这对于咱们这些“手机控”来说,真是太方便了!
特殊人群,特殊关注

新规还特别关注了特殊人群的需求。比如,增加了强制标示食品中的八大致敏物质信息,像麸质的谷物、甲壳纲类、鱼类、蛋类、花生、大豆、乳、坚果等等。虽然绝对“无敏”是不存在的,但至少咱们可以提前知道,哪些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营养标示,更全面
新规还把强制标示的营养素从14项扩展到了16项,增加了饱和脂肪(酸)和糖两项。并且,还特别提醒咱们,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你知道吗,我国居民对饱和脂肪酸及其与健康的关系认知不足,接近70%的人不知道饱和脂肪酸摄入过量不利健康。所以,新规的出台,也是为了帮助咱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行业规范,消费者受益
总的来说,这个新规的出台,对于规范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虚假宣传和不正当竞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对于咱们消费者来说,更是受益匪浅。毕竟,谁不想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下次逛超市的时候,别忘了带上你的“火眼金睛”,仔细看看食品上的信息,让咱们一起,成为聪明的“达人”吧!